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市特级教师周群:面向未来,语文课要突破边界

周群 给孩子 2022-09-14

2020,随着新冠疫情的蔓延,新的知识也在频繁触碰我们的认知边界。生活中,我们遇到的问题都是综合性的,而在课堂上,却往往只能获得彼此割裂的单一知识。如何去突破这些人为产生的边界,将阅读带往开阔地?这是跨领域阅读要做的事。


近日,为推动中小学阅读教育,中国教育报、商务印书馆邀请10位名师,推出了“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的10堂公益读书课,4月4日晚,景山学校语文老师、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周群老师作为受邀老师之一,做了一次名为“跨领域阅读:将语文课引向开阔地”的在线分享。


在分享中,周群提出,阅读要有“四个打通”“两个最大化”。“四个打通”,即听说读写打通,课内外打通,单篇与整本书打通,不同学段前后打通;“两个最大化”即作品的个性最大化,找到不同作品文体特点的交集,实现共性的最大化


熟知“给孩子”系列的读者都知道,这套通识读本不仅涉及了人文科学领域,也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用综合性的、修养性的、非学科性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素养和想象力——这正暗合了跨领域阅读的理念。今天,我们就将周群老师此次讲座的课堂实录与各位读者分享,希望能给大家以启发。

周群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2019年度推动阅读十大人物。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景山学校的周群,今天晚上我与各位老师分享的题目是“跨领域阅读:将语文课引向开阔地”。直播前,我想用曼谷埃尔的《阅读史》里的一段话作为开场白,这段话是这样写的:

“他们并非选择书籍而忽视外在世界。他们正在努力坚持,以对抗眼前的厄运……他们企图再一次发现——……在阅读偶尔赐予的惊人报酬中——发现一种理解。”


今天的分享将分四个问题来开展: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跨领域阅读?

第二个问题:我们该不该做?这个答案肯定是“该”,不然今天就不会围绕这个话题做分享了。

第三个问题:跨领域阅读能不能做?可操作性如何?

第四个问题就是“该怎么做?”,限于时间,只能向各位老师比较概括地做个汇报。


01

什么是跨领域阅读?


首先我要强调,“跨领域阅读”这个概念是集体智慧的结晶。2013年“世界读书日”,中国教育学会的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和多家单位联合发布了《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在《指南》中推出了跨领域阅读的概念,所跨的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科学、博物等七大领域。


这七大领域,实际上是对应了我们学生的基本认知的建构,或者说也延伸到了我们社会的一些主要的领域当中。当然,我们现在实际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其他领域,还有领域学科交叉的问题,我不多做解释。我作为一线老师,我参与了研发工作,但我在其中扮演的也不仅仅是一个参与设计的角色,也是一个坚定不移的实践者。了解我的老师也知道我更加的会聚焦在科普科幻的阅读、科普课案的教育这一部分。


02

该不该做跨领域阅读


该不该做跨领域阅读,我们自己有语文学科的内容,还该不该去做跨龄阅读的推广?


我来自景山学校,这是一所教改校,学校给我的影响都是,当我们认准的一个理念的时候,我们会做积极的实践,而不会浅尝辄止。


我们是基于一个学科,或者是基于学校教育所展开的一系列的教学行为,所以我们的阅读,包括跨领域阅读,不论做哪一个内容,每一个教学行为都应该是能够讲得清的——逻辑不仅要自洽还要一致,我所从事的这些内容教学的行为,我个人认为我的逻辑都是自洽的,而且都是一致的。


我在《科普时报》上的专栏logo,就叫“面向未来做教育”,我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世界实际上决定了孩子们的世界,我们的眼界、我们的视野,决定了孩子们的世界的大小。

所以怎么做,教什么?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取决于我们对于自身的认识,以及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同此理,跨领域阅读我们要不要做?该不该做?读什么?怎么做?这些都是基于我们对跨领域阅读的认识


在我看来,从2013年发布跨领域阅读行动指南至今,应该说已经形成了共识:在我们的中小学阅读教学当中,实际上长期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语文学科,过分地关注文学作品的阅读,忽略了其他领域作品的阅读。虽然我们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当中,对其他领域的阅读有明确的要求,但教学的现状并不容我们乐观。


我这两年也和很多小学的优秀教师一起学习,我们也探讨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我们的小学阶段也存在科学类作品的阅读,但是相对薄弱,只有少部分老师带着学生做科学小论文的读写,这就是一个跨领域的行为,但是总体而言,跨的领域还是不够。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我们北京市的中高考一直都是稳中有变,它是与时俱进的,所以它还在不断的释放着一些信号,也是从我们做跨领域阅读开始,我开始关注北京市释放出来的信号:从2015年起,北京的中考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引入了一道题目叫做科普阅读,而高考是从2020年就要加上科普阅读文。这个信号,实际上是和我们国家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直接相关的。


前天晚上,我看到一位北京市的生物特级教师谈到生物学科的科普阅读文的问题,他说,一方面语文学科给我们打下了好的基础,但是语文学科打的基础都偏于文学性,和物理、化学、生物的科普阅读之间还是有差距。读了以后,我看到的是语文学科不能够对其他学科,特别是这些科学范畴的学科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撑。


我引的大概是2017年的材料,初中的物理、化学中的科普阅读题,一类是和生活息息相关,一类是代表科技发达水平的设备;一类源于生活,一类来自科技前沿的最新科技成果,第三类是教材的延伸、拓展联系。


这些能力的考点,一提出需求点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不是我们语文学科应该做的事情吗?对文字的理解、概括分析的能力,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解的和分析的能力,然后,浏览、略读、精读的能力——我们不能仅仅是限于文学性的一种能力的培养,我们总是说语文学科既有人文性又有工具性,如果我们的能力都不足以支持学生们其他学科的学习,是不是我们有责任?


中高考释放出来的信号,不仅仅是一个现实的中高考的需要,我个人更认为它是释放了社会、国家对于人才的需要。


所以,我们要不要把孩子培养成国家的建设者?一旦考虑到未来的需要,还原到今天,必须直面和思考的首要问题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以及我们的学生他们将面临怎样的未来?这些问题是一次又一次的让我不断地思考。大家也都知道我是在景山学校,我们看到小平同志1983年的题词,他的这样一种高瞻远瞩,谈到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问题对应在我们今天的阅读上,去想一想,什么样的阅读才能够真正的满足?

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


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带给孩子们怎样的阅读,才能帮助他们真正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我看来所有这些都不是唱高调。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属性,当我们面向自我的时候,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终身的阅读者,这种阅读并不是要先去为中国的未来而读,我们可能要先满足自己,探究自我,不断通过阅读去反省自我,认识生命,去和那些智慧的人有思维的碰撞,首先让自己能够有一个人格的完善,或者说内心的丰盈。但是,我们同样也还有其他的属性,我们每个人都要在一个社会当中去扮演自己该扮演的角色,越从这个意义上讲的时候,我们可能越要去考虑阅读的功能性。


好,回到这个话题上来,我们的学生他们将面临怎样的未来?什么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每一次我都会跟大家分享这本书,《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戴维·珀金斯(David Perkins) 著,杨彦捷 译 


这本书介绍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所发生的变化,这些教育的变化,我在谈课程设计的时候会谈,我在谈项目学习的时候会谈,在谈科普科幻的时候会谈,这就是我的底层逻辑——我看到教育已经发生了变化,教育的变化又跟着什么而来,它是伴随着什么而来的


就是应当认识到我们现在整个全球的一个发展,它已经不是单一学科,新的值得学习的知识正在不断地扩张疆土,新兴科学、综合学科纷纷涌现,例如社会生物学、行为经济学、大历史、进化心理学等等,很多的问题突破了原来的学科的概念——我们说未来已来,整个社会、整个的世界已经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如果我们还停留在我们的一亩三分地的学习上,没有一个动态的进展,会是一个大问题。比如,我的同事曾想跟学生利用生物学上的知识去探讨前沿科技的问题,比如转基因的问题等等,但是学生很茫然,他们没有这样的阅读习惯,不关心那些跨领域的事物,可能阅读锁定在了文学式的阅读上,所以我们要改变学生原来的这样一种阅读习惯,甚至老师自己的习惯


这个人,我不知道多少是能够叫上他的名字来,我经常会半开玩笑的说他是我的偶像,不是因为人长得帅,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典型的跨领域人才,有时候我在想我们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时候,我们如何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是通才,真正有创新力,可能这些都不是单一学科各自为战,只是学一些陈旧的、静态的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所以回到跨领域阅读,我认为阅读教学应该立足于为国家培育未来的合格公民,总的目标指向的应该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认识深度,和他的视野的广度相乘,才决定了他看问题的高度,这个高度是什么?这个高度是格局。当我们的视域很狭窄的时候,你再有深度,那是专业纵向的一个纵深,但是可能一旦涉及到跨领域阅读的问题时,你是有可能会缺乏应有的高度的,可能就会很学科本位,可能就会看不到问题的本质,也看不到它是一个系统当中的某一个问题,所以可能对策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纰漏。


我个人很关注时事新闻,关注新闻评论,在我真的是觉得一个人的认知和学识上的深度,必须是有广度来做保证,才会达到一定的高度和一定的格局。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哪怕我们不去谈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而只是强化一个个体的人的发展,我们原来那种文学式的阅读是不是也可以向外拓展?


03

能不能操作?


第三个话题,能不能操作?这可能是更多老师觉得有点打怵的一个问题,想做任何一个好的理念、好的教学模式的推广,都需要有先行者,在先行者的引领之下,我们会有更多的老师不断加入,不断地去实践,(判断)是不是可行,我就叫实践出真知。


回归到我个人,除了着着实实守着语文学科这一亩三分地,我也不断地在突破个人的边界,不断地突破我自己认知的边界,科普科幻是我的主打,然后现在做的应当是越来越广,比如将一些领域的先进理念融合进项目式学习,跨领域阅读也是融合在平时跟学生的阅读之中,再比如我们现在做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也是跨学科的——我对很多的资源都很敏感,对很多领域的东西我都会把它变成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它使我的课程开发也就一下子打开了很多的边界。


我刚才说实践出真知,我的个人的经验,这事一点都没有复杂的部分,无非就是要学习,要不断地走出舒适区,打开语文学科的一个边界,让我们的语文走进更广阔的一个天地。


04

怎么做?


怎么做?第一步,老师首先要读书,先自己学,比如既然要带着孩子们阅读科学作品,首先老师就要先能讲清楚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当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它变成你去做阅读推广的一个底层支撑。


第二,找师生共同的“就近发展区”,比如这个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历史,或者我个人很喜欢历史,我有把握带着学生去读好,我们就做起来。


第三,以语文学科做主打学科的跨领域阅读——找到跨领域的结合点,以语文的方式推进。


第四,跨学科联手的课程,跨领域阅读的学科,甚至是在STEAM等教学中找到读与写的位置。


第五,书香校园等建设。

延伸阅读

人大附中特级教师:如何打通学科壁垒,综合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
北京四中特级教师:“我最怕,人们活着不追求童话的幻想”

复旦附中特级教师:当今学生普遍受到“三种蒙蔽”

中关村一小语文特级教师:妈妈做对这件事,孩子未来更有底气

北京两大中学名师:不读书语文考不过120!这个高考魔咒怎么破?

冷玉斌:读古文并非全为“学习”,更是要从中见识一番

王栋生:悄悄地,读些古文记在心里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